【中国新闻网】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科普盛宴”让公众“遇见科学、预见未来”

火星上的声音与地球上相比有哪些不同、最新一代龙芯有什么特点、机器人技术怎样改变世界、人类祖先的祖先哪里来、地球也有冰箱吗……这些令人好奇的问题,在刚刚过去的周末举办的一场科普盛宴——中国科学院(中科院)第十九届公众科学日活动上,通过丰富多彩的专家学术报告和展品现场演示,公众都能“遇见科学”找到答案。

5月13日至14日,2023年中科院第十九届公众科学日活动如期在该院全国百余个院属单位同步举办,近百处天文台站、植物园、博物馆、野外台站、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如约向社会开放,带领公众一起“遇见科学、预见未来”。

计算所龙芯教学机器人可实现多样功能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23年公众科学日以“科幻点燃科学梦”为主题,向公众科普展示“一生一芯”计划、最新一代龙芯、人工智能自主设计芯片等十多项科研成果。

该所先进计算机系统研究中心带来“一生一芯”计划——“让每个学生可以带着自己设计的一颗处理器芯片毕业”,希望通过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机制来降低芯片设计门槛,为中国芯片和计算机系统等领域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新的思路。

该所微处理器研究中心带来最新的龙芯3A5000处理器和龙芯教学机器人,龙芯教学机器人是龙芯教育致力于打造中国STEAM教育平台推出的K12教育阶段机器人教学的智能产品,基于龙芯机器人主控板,可实现循迹、避障、语音识别、人工智能等多样功能。

该所智能处理器研究中心、智能计算机研究中心、泛在计算系统研究中心、网络数据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分别展示一种新型人工智能算法、0门槛开发机器人、智能人脸画板、智能知识问答机器人等科普项目。其中,借助计算机及人工智能技术,智能人脸画板让“神笔马良”的故事成为现实。

与此同时,中科院计算所还开展适合青少年的计算思维小讲堂和科幻点燃科学梦小课堂两种类型6个科普讲座,以及颇受青少年喜爱的神计妙算科幻游、科幻解密寻宝两个科幻主题的科普游戏活动。

“自动化之光”揭开人工智能神秘面纱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第十九届“自动化之光”公众科学日活动上,集中展示人工智能最新发展成果,与公众一同揭开人工智能的神秘面纱。

在科学展示、科学体验、互动展演环节,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类人人形机器人、智能博弈、类脑智能等重点科研方向,生动展示人工智能领域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技术成果,包括介绍以全栈国产化基础软硬件平台为基础打造的千亿参数多模态大模型“紫东太初”、类人人形机器人;体验行人多特征识别系统、非接触式视频心率检测、虹膜人脸识别、人机交互系统、人工智能绘画与摄影以及“火焰”场景体感互动等项目;了解脑网络组图谱、脑功能检测仪、智能驾驶等前沿进展,从不同角度带领公众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奥秘,开启科学之旅。

在科普讲座环节,中科院自动化所科研人员为公众带来《人工智能与人机博弈》《机器人技术改变世界》《智能科学探梦》3个主题报告。《人工智能与人机博弈》报告讲述人机博弈的发展历程与前沿成果,展现出人机博弈的应用和未来发展。《机器人技术改变世界》报告讲述机器人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机器人与人类的差别和局限,并举例展示人工智能在太空研究、医学、教育等各种领域的广泛应用。《智能科学探梦》报告通过“智能机器人认知启蒙”和“编程思维启蒙”两大知识体系,从智能科学的“机器为什么会有智能”和“机器人会如何思考”这两个方面,启蒙儿童认知人工智能的本源,培养儿童对未来人工智能世界的兴趣。

《来自火星的“掌声”》探索火星声音奥秘

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公众科学日活动主要包括科技成果展示、科普报告、科普剧、科普相声、科学实验、科普视频展映、趣味知识问答等活动,旨在让更多公众感受声学世界的奥妙和独特魅力。

在科普报告环节,《神秘的水下声世界》从海豚的发声原理出发,讲述水声学的发展历史、应用和具体研究内容,并介绍中科院声学所实验室开展的代表性研究工作;《有趣的气泡》则带领公众走进微观世界,认识动物界、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中各种有趣的气泡,领略它们平凡中的神奇。

中科院声学所赫兹科普社推出《来自火星的“掌声”》科普相声,带领公众认识火星上的声音与在地球上相比究竟有哪些不同?火星上的声波有什么特别的用途?探索火星上的声音奥秘。该所研究生们则带来科普舞台剧《声·援》,讲述在搜救过程中的声学知识。

中科院声学所40余位青年科技工作者还现场介绍中国自主研制的深海低噪声毛发阻尼阵、指向性扬声器、超声导盲仪、利用喇叭降低烦恼噪声的有源消声器、外科大夫的手术利器——超声手术刀、超声相控阵无损探伤仪、声表面波超快微型氢探测器、无线无源的声表面波温度/应变多参数传感器、声表面波结冰传感器等声学仪器,通过实验演示讲解其中的科学原理。同时,《中国万米载人深潜》《印度洋科考视频》纪录片也在公众科学日活动上播放。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