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2025年计算所AI4S研讨会顺利举办

2025年3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主办的AI4S(AI for Science)研讨会在北京顺利举办。150余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同仁亲临现场,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对科学研究的赋能作用。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信息科技处付广义处长,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陈熙霖研究员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韩银和研究员主持开幕式。

付广义处长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科研范式的深刻变革。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的技术研究深度融合,可以显著加速科研进程,更为探索未知科学领域开辟了全新路径。因此推动AI4S的发展对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战略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应对新时期的发展浪潮,中国科学院部署了若干重点任务,通过发挥其建制化、多学科的综合优势,进一步推动AI4S的发展。计算所作为科学院计算机领域的主力军,在RISC-V芯片、人工智能算法、大模型及AI4S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希望本次大会能为到场参会的科学院内外专家同仁提供交流的平台,凝聚力量,促成更多的合作。

陈熙霖所长在开幕致辞中介绍了本次大会的背景,计算所与多家院内外单位在AI4S上有广泛的合作,也希望通过此次会议与不同领域的专家加强交流、促进合作。AI4S作为一个高度交叉融合的前沿领域,可以为数理、化学、生命、材料等多个学科赋能。人工智能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促进技术发展的有效工具。希望通过这次大会为中国的AI4S向前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大会邀请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罗毅教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陈熙霖研究员做主题报告。

李国杰院士在题为“有关AI4S的一些认识问题”的主题报告中结合AI4S的一些成功案例,对比人类对微观粒子量子力学的解释,提出科学界应重新思考人工智能的“可解释性”的定义,要在预测性和解释性权衡。针对人们对AI系统自主性增强而导致失控问题,指出必须对自主和可控设立一定界限,实现“有限自主、可靠可控”的智能系统。最后,李院士呼吁要培养同时懂计算和懂专业知识的π型“复合型人才”,在相关学科的教育中应加入更多计算机和AI课程,使新一代科研人员具备从事AI4S研究的能力。

陈熙霖研究员在题为“AI for Science--从新工具到新科学家”的主题报告中,通过分析科学研究中工具的角色和作用,指出AI4S的兴起来源于现代科学快速发展带来的“知识快速更新瓶颈”、“假设检验效率瓶颈”、某些研究“数据匮乏”和某些研究“数据洪流”带来的“数据分析与呈现难题”等挑战。他认为,AI有望助力解决科学研究过程中人类科学家面临的问题。他预测,AI4S将逐步从通用大模型的简单应用向大模型特定学科垂域化应用、面向特定数据和科学任务的AI设计、面向非自然语言类科学大数据的AI设计直至AI主导的科研全流程增强等方向逐步深入。他还指出,AI4S的最佳应用模式应该是人机协同或人智协同,并分析了AI可能超越人类科学家的维度、深度、记忆等八方面优势。最后,陈熙霖还介绍了计算所近年来多个研究团队完成的19项与AI4S相关的成果,涉及AI赋能医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以及芯片和算力平台。

陈润生院士、罗毅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朱维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化细胞研究所陈洛南研究员、微软研究院科学智能中心秦涛教授、陈熙霖研究员共同参与了Panel讨论。

大会还组织了生物医药、生命健康、物质科学、大模型和系统优化4个分论坛,邀请了AI4S领域24位专家做专题报告,开展了专题交流等活动。